大明话事人 第750节
作者:随轻风去      更新:2025-11-04 19:49      字数:3715
  李大将:“?”
  如果由你林军门直接部署,那他这第一兵团主将还能干什么?
  林泰来快速而流利的说:“以西城为主要展开和主攻方向,南城为次要攻击方向,北城牵制策应,围三缺一东城放生。
  以查大受纵队加吴惟忠营,进攻城北牡丹峰,牵制北城倭兵;
  杨元、王有翼、孙守廉、王维贞、杨绍先、葛逢夏、李如梅七个纵队进攻西城七星门;
  李如柏、章接、钱世祯、戚金、方时辉、高升、王问、施朝卿八个纵队进攻西城普通门。
  张世爵、张奇功、梁心、赵文明、高彻五个纵队负责策应七星门和普通门,破城门后负责迅速进城巷战和扩大战果。
  骆尚志、王必迪两个纵队加叶邦荣营、朝鲜国李隘、金应瑞部攻南城芦门。
  李芳春纵队加祖承训部佯攻南城含毯门。
  李宁、赵之牧、张应种三个纵队绕城前往南边大同江埋伏,在此截击向南溃逃的倭兵。
  李如松你在西北督战,本部院在西南督战!”
  李大将不明觉厉,莫名觉得林军门的腔调好有气势。以后自己是不是可以效仿一下?
  看着发愣的李如松,林泰来皱了皱眉头,“李如松,伱给我复述一遍。”
  一脸懵逼的李大将:“……”
  卧槽!三十多个单位的部署,谁踏马的听了一遍就能全记住?
  其他副兵团级将官同情的看着李大将,幸亏不用他们来复述。
  林经略似乎很失望的摇了摇头,“那我再说几遍,李如松你记好了。”
  最近爱上写诗、立志军旅文学的李大将终于知道掏出笔来,将部署记录在稿纸上。
  将部署真正交待完毕后,林经略又说:“另外我还要强调三点。
  第一,倭兵火铳犀利,要善用先前打造的木楯车进行防护,减少官军伤亡,毕竟今后战斗还有很多。
  第二,小西行长在城中依托城墙修筑了六座所谓的阵城,也就是朝鲜国人所说的土窟,算是一种小型堡垒。
  倭兵就习惯于修筑这种工事,日常都住在土窟中,保证自身安全。
  如果我军攻入城中后,这些倭兵还会依托土窟,进行顽强防守。
  尽量不必强攻这些土窟,要多采用火攻,在土窟里面纵火焚烧,如此可省心省力。
  第三,大局其他方向的二、三兵团将有行动,这边攻打平壤城要尽量速战速决。
  故而本次不以首级记功,不要让军兵把时间浪费在割取首级上,快速突破推进者为功!
  我的话讲完,命令传达到纵队,散会!”
  次日大军从肃川继续南下,抵达距离平壤城只有四十多里的顺安,然后进行最后的休整。
  前锋查大受派人来报,被沈惟敬忽悠的小西行长还在想着议和,派人来接洽询问,该如何对待?
  林经略回复道:“好吃好喝招待他们,说我们就是来议和的,兵马都是为了逼着议和摆个样子,然后放他们回去。”
  同时又对随军的沈惟敬说:“要不然,你再去一下倭营,将小西行长忽悠到底?”
  沈惟敬:“……”
  把小西行长忽悠到底是没什么技术难度,但大军攻城时,自己还能活着出来么?
  ------------
  第六百八十六章 主攻和次攻
  最终林经略还是没有让沈惟敬去送死,他对此人不存在主观上的好感或者恶感。
  就想着,这种敢于在外交领域拉下脸忽悠的人才,目前大明还是比较稀缺,暂时留着备用。
  十月十四日,林经略下令三直属标营和第一兵团继续在顺安休整一天。
  主要是为了让官军在长途跋涉后恢复体力,并且为攻打平壤城做最后的准备工作。
  同时又专门指派李如松大将出面,招待平壤城倭兵主将小西行长派来接洽的人。
  说起来小西行长这个人还挺有意思,在倭将里算是个另类,并不以武功见长,而是以经营起家。
  其人作战意志也是远不如其他倭将,也是最盼着议和的倭将,不然也不会这么容易就被忽悠。
  与另一个在东海岸攻入咸镜道的倭军前锋加藤清正相比,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。
  小西行长是天主教徒,加藤清正是佛教徒;小西行长军纪尚好,加藤清正军纪败坏;小西行长总想和气生财,加藤清正穷凶极恶;小西行长就是個商人,加藤清正则是赫赫有名的“贱岳七本枪”。
  所以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之间的矛盾也很深,历史上一直持续到八年后,以小西行长站错队被斩而告终。
  正当李如松和沈惟敬陪着小西行长的使者大吃大喝,忽悠说“天朝已许和,使者将至”时,驻在安定馆的林经略也迎来了客人。
  又是朝鲜国的主要合作方、右议政兼三道体察使、总督诸军事柳成龙带着人过来,不知为何,此时柳成龙忽然觉得自己像是个拉皮条的。
  这次跟着柳成龙来拜见的人看起来应该是个和尚,高高在上的林经略也没有主动询问,就盯着柳成龙不说话。
  如果你柳成龙没点逼数,无论什么阿猫阿狗都往自己面前带,那就要考虑换个人合作了。
  柳成龙很明白林经略的心思,硬着头皮说:“此乃松云大师名曰惟政,先前在金刚山修行,倭乱之后募集七百僧兵,愿为光复平壤出力。”
  林泰来有点无语,又是一个想来蹭军功的……是不是太给柳成龙你脸了?还有,一群和尚跑来凑什么热闹?
  不过想到金刚山的位置,林泰来暂时按捺住了把人轰走的心思,问了句:
  “听说金刚山在靠近东海岸那边,惟政和尚为何出现在这里?”
  柳成龙介绍说:“惟政大师的师傅乃西山大师休静,就在顺安本地的法兴寺修行。
  倭乱之后,休静大师被任命为八道僧兵都总摄,惟政大师就是到顺安投奔师傅的。
  又因为休静大师年事已高,欲推荐惟政大师代替为八道僧兵都总摄。”
  林经略这才明白,这个惟政和尚为什么渴求军功了,原来是想当这个什么“八道僧兵都总摄”。
  也真是巧了,大军在距离平壤只有四十多里的顺安休整,而这帮和尚也在顺安活动。
  听到这里,林泰来突然对柳成龙说:“你先回避,我单独与惟政和尚说几句话。”
  柳成龙惊讶莫名,有什么事是能跟惟政大师说起,而又是自己不能听到的?
  “惟政大师不会说天朝语。”柳成龙小心的表示意见。
  林泰来指着崔五魁说:“崔行人会说贵国的话,让他通译即可!”
  柳成龙依依不舍的走了出去,惟政和尚则懵逼了。
  也不知道来自大明的天帅看上自己什么了,居然如此重视的单独谈话。
  林泰来指着桌案上的朝鲜国北部地图,对惟政问道:“既然你是从东海岸逃到这里的,想必有对山间道路一定了解?”
  众所周知,朝鲜国大部分地区都是高原或者山脉,只有靠近海岸的地方有少许平原或者平地。
  东西两海岸之间,隔着崇山峻岭,交通极为不便,能走通的道路极为稀少。
  所以在朝鲜国,沿着海岸线纵横南北容易,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两个倭寇先锋就是各自沿着东、西海岸由南向北推进。
  但若想横跨东西就极为困难,不是特别熟悉的人,在崇山峻岭间连路都找不到。
  惟政和尚也是个聪明人,当即就问道:“天帅想自此去东海岸?”
  林泰来在地图上点了两下,“我听说,从这里顺安前往东海岸永兴,是有道路可通的,不需要向南绕几百里路。”
  拜抗美援朝的热度,后世林泰来也是研究过半岛地图的。
  在他印象里,顺安和永兴之间在后世似乎有条铁路,应该还是朝鲜国唯一穿越二百公里山脉、连通东西的铁路。
  以此推测,既然优先在这条线上修铁路,说明这条线原本的通行基础就不错,在古代很可能是有道路的。
  所以在本次过江之前,林泰来就已经下令在朝鲜国内寻找知情人打听道路问题。
  现在基本可以确定,顺安到永兴这条线路应该走通,四五百里距离。
  如果一支大军通过这条道路,快速直插东海岸永兴,就能完全拦截住位于咸镜道的加藤清正第二兵团,使其无法南撤。
  只是没有实地走过这条路,多少欠缺底气。所以林经略今天听到惟政和尚是从东海岸逃过来的,就忍不住单独询问一下。
  惟政和尚通过崔五魁的翻译,回答道:“两地之间确实有道路,从山脉交错处的几个山谷穿过,还要绕过两处山峰。先前逃到顺安时,就是沿着这条路过来的。”
  “好!”林泰来突然热情了起来,“大师何须去平壤搏命,有更大的功劳等着你!”
  一眨眼间,在林经略的口中,惟政和尚果断变成了大师。
  管你佛法到底如何,只要你能带路,那就是大师!
  在林泰来的设想里,李如松兵团以最快速度攻克平壤后,可以像原有历史一样继续南下,吸引牵制绝大多数倭军。
  而经略直属三标营、麻贵第二兵团、董一元第三兵团共计三万三千兵力从顺安出发,穿过朝鲜国中部的山脉去东海岸堵截加藤清正兵团。
  如果有可能的话,争取全歼之,有效杀伤倭军的有生力量。
  当日林经略在百忙之中设宴款待惟政大师,以及他的师傅休静大师,算是给足了面子。
  不光是惟政大师能带路,还有他一口一个“天帅”,这称呼让林经略觉得很中听。
  十月十五日,经略标营和李如松兵团从顺安出动,在距离平壤只有十里的地方扎营结寨。
  当夜,李如松又来向林经略恳求,重新划分督战范围,将西城主攻方向全部交给他督战。
  理由就是西城方向大都是辽东蓟镇官军,由他来督战,效果更好。
  而且西城战况肯定更激烈、更危险,经略大臣身关全局,应该远离险地,所以只在南城次要方向督战就行了。
  看在多年交情的面子上,林泰来就答应了。
  他感觉,应该是这帮辽东骄兵悍将担心在报功时,自己这“南人”不照顾他们。
  所以辽东军更希望让李如松这位自己人督战,在临阵之前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。
  等打完了再看,林泰来暗暗冷笑。
  十月十六日清晨,各纵队按照先前的部署命令,出现在平壤城各城门外。
  到了这个时候,即便小西行长再渴望“议和”,也意识到情况不对。